工作假期第二天,正式進入工事體驗的部份。
一早天空仍是灰濛濛的一片,山區雲霧繚繞但空氣十分清新。
大夥們事先分組,一些人先到河床去採集石塊,另一組人則到露營區旁先行整地搭棚。
沒想到一到營區,又開始稀哩嘩啦下起雨來~
不過種子志工立刻勵志地告訴大家:我們風雨無阻!!
奇美露營區是完工不久的有頂營地,外型十分特殊,
而這次三組參與工作假期的志工夥伴們,將要在部落族人們的帶領下,
一起完成三座「爐灶」(阿美語:parod)
由於颱風以來的連續大雨,在奇美部落這清楚可見對面山嶺不斷崩落的土石,
巨大的聲響就像過年聽到的連續炸鞭炮聲響般,劈哩啪啦不斷滾落入溪谷裡!十分驚人!
先到營區的組員們在部落大哥帶領下先行整地、搭棚。
整地主要是先行割除雜草、清除地面的大石塊。
而搭棚則是利用簡單的繩索與防水布、黑網,
利用現地的建築物和樹木,纏繞、打繩結後,就地搭成三頂可遮陽避雨的帳篷,非常厲害!
天候稍稍放晴,其他志工們也從溪畔回來了!
帶回來許多大小不一,形狀偏扁平的石頭。這是我們搭建爐灶的主要建材喔!
材料就緒、工作帳就緒後,大家集合開始說明工作項目。
三組志工們會分別搭配1-2位部落的大哥,在大哥帶領下依序完成爐灶的每道工序。
由於我們這組的爐灶位置需要先整地,所以光是整平我們的地面:挖土、填土、撿石,
就幾乎耗去大多數的時間~
而地整平後,首先便是挖出爐灶的方形地基。
地基深度約15公分,挖好之後也要整平地面;
志工不論男女老幼,都非常認真的投入施作。
對於從來沒有做過泥水土木工的我,雖然耗盡許多體力,但也覺得新奇有趣。
挖完地基後,開始學習攪拌水泥,然後將拌好的水泥倒入爐灶地基裡。
其中攪拌水泥也是非常有學問的,兩人一組的動作要迅速又有默契,
才能讓細砂石和水泥充分攪拌均勻喔!真的是處處皆學問哩~
水泥倒入地基後,在四周邊用尼龍繩和竹架做出準繩,
再找大顆、寬厚的石塊,依序排列作為爐灶的最底層。
施工間午餐和點心時段,就在工地直接進行。
吃的是部落在地的多種野菜,筍子等直接水煮的料理,簡單輕便,但十分清甜爽口!
而點心時間也送來部落種植的有機紅豆湯,紅豆十分大顆,好暖心啊!
由於大家從第一天就一直生活在一起,加上一起工作培養出團隊默契,
總總「一起」的感覺讓大家十分有凝聚力,工作起來也很開心!
整個爐灶的施作大約耗時1.5個工作天。
第三天起,由於地基都完成了,加上天氣轉晴,施作進度也非常迅速!
部落的"56"大哥(上圖)以非常驚人的手藝和速度指導我們這一組,
瞧瞧他倒水泥的架式和速度,真的是非常專業啊!
而我們這組成員也非常有默契地前後互相搭配著。
找石頭的找石頭、攪和水泥的和水泥,後勤補給的就主動地支援,
慢慢地爐灶的雛型也越來越明顯了!
因為爐灶日後可用生火,所以一定要預留灶口(跟造口業無關~XD)。
我們事先預排了灶口所需的高度後,緊接著再將預排的石頭拆除,
用超大塊的石頭堆疊在灶口兩端。
大約堆疊到20-30公分高時,要準備放置日後放炭火的鋼條。
這裡有一個小技巧是,「在鋼條兩端點用竹筒圈套住」。
這是因為日後鋼條可能因長期使用、日曬雨淋而腐朽,有更換的需求,
因此這樣的預留考量到日後抽換鋼條的便利性,真的好聰明啊~
從照片中也可看到爐灶的造口拱門頂,用超長的大石頭架著,再輔佐木頭和石頭支撐。
考量到日後使用的方便性,所以我們的爐灶要再持續加高一些。
仔細觀察會發現,石頭排列的方向都是向外凸的,
56大哥說,這樣從外觀看爐灶,就會呈現石頭自然凹凸的樣貌,就會很漂亮~!
最後一層完工後,再持續用水泥抹平表面,務必要注意整圈爐灶的水平面要一致。
接著輪番用海綿慢慢地修飾不平整或掉落的水泥,
這樣水泥乾了之後才不會表面太粗糙,容易被刮傷。(每一步都是專業小技巧啊!)
然後再用小石頭妝點檯面、刻上每一組別的專屬記號,整個爐灶就大功告成了!
完成的組別,有專屬攝影師幫大家紀錄。志工們一起完成爐灶後,都非常有成就感呀!
瞧瞧我們這組做的,是不是非常美麗呢?
活動結束前,有志工趁機抓時間回去拍攝已經晾乾的爐灶,
三組爐灶水泥乾了以後,顏色都變白了耶!!好美呀~!
日後一定要找機會和朋友來奇美部落露營,親自使用自己完成的手作爐灶!(期待)
攝影/黃建翔
更多精彩的工作假期紀錄還沒完呢!
【東海岸部落工作假期】-一起奇美TATADOK-Part3:在奇美遇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