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成功鎮的深刻印象是什麼呢?
是揚名國際的三仙台?還是饕客必訪的美味旗魚?
曾到訪成功鎮市區內的朋友們,一定會對那整齊劃一的棋盤式道路留下深刻印象吧!
這可是日治時期進行城市規劃後的風貌呢!
是的~在大家既定的成功印象外,成功鎮還有許多豐厚的歷史人文故事喔!
這次要從成功鎮目前僅存的一幢兩層樓日式歷史建築說起。
位於成功鎮新港教會旁的這棟歷史建築,建造於1932年(民國21年),
當時是由擔任新港支廳長(相當今日鎮長職權)的日人-「菅宮勝太郎」所建造的寓所。
雖是日式建築,卻又揉合了西洋風格的門廊石柱,
在當時堪稱十分新穎的建築嘗試,為一幢「和洋式建築」。
這幢建築十分好找,就在成功鎮新港教會的會址所在,
2003年公告為歷史建築,目前產權為新港教會所有。
不過僅只簡單的論述,絕對不足以全盤了解這幢老屋在見證成功鎮歷史與文化沿革遞嬗中的重要性,
務必要實際走訪一趟親臨感受、聽故事,才能了解目前夢想計畫的重要意義。
其實,這幢日治時期由菅宮勝太郎建造的寓所,目前歷經了三個主要時期,分別是:
菅宮勝太郎時期(1932-1943)、高端立醫生時期(1946-1995)、靈修會館時期(1996-2014)
二戰結束(1945)後,高端立醫生接手過去菅宮勝太郎的寓所,在此開業「高安醫院」將近50年的光陰,
直至病逝後,新港教會結合各方眾人之力,以15年的光陰集資買下了這幢寓所。
目前正在積極推展的「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透過老屋重新測量、翻修的過程重新展開文史調查,
並結合地方力量,透過舉辦寫生、音樂會、市集、歷史建築故事特展等活動,
重啟大家對地方與老屋的情感記憶,嘗試各種空間活化的可能性與對話方式。
目前正在展示的建築歷史故事特展。
接下來就透過影像說故事,走訪一趟歷史建築故事特展現場吧!
當年菅宮勝太郎建造完成這幢居所後,可從二樓直接眺望成功鎮新港漁港。
沒錯~!目前成功鎮每到下午就熱鬧非凡的新港漁港,正是日治時期菅宮勝太郎最重要的政績。
在新港建造之前,東海岸的發展由更北方的「蟳廣澳」(小港)開始,
當年的新港漁港可說是非常重大的建設工程!
從展示的老照片裡不難發現,因為日人當時的建設和漁業技術引進(例如最有名的鏢旗魚),
也讓成功鎮後來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除了新港漁港外,成功鎮目前井然有序的棋盤式街道,也是在日治時期規劃完成的,
因此,菅宮勝太郎投入了非常多的心力和情感在成功當地,
甚至連逝世後也指名要葬於成功,願化為新港的泥土。(當時菅宮的墳墓就在今日的成功商水學校)
成功新港漁港興建時期的老照片。
成功新港漁港老照片。
台灣光復後,菅宮勝太郎的晚輩曾經返回成功掃墓,
但在諸多史料中卻難找尋到菅宮勝太郎的任何一張照片,
僅有其女兒及女婿到訪的舊照(下圖),因此目前新港教會也積極地透過日籍學者協助,
希望能獲得更多有關菅宮勝太郎任職新港支廳長時期的史料。
在老屋內的建築歷史故事展透過新舊照片穿插陳列,分別述說建築本身經歷的三個時期的故事。
為了展開建築歷史調查與修復工作,也將建築後期已受潮受損的內部陳設一一打掉掀開,
不僅發現房屋在建造、翻修過程的歷史證明,
也無意間在二樓發現菅宮勝太郎在屋頂留下來的重要文物-「棟札」。
所謂的「棟札」也就是「上梁記牌」。 日本人稱「棟札」,在東亞建築上是為重要的建築習俗,
上面會有工程名稱與上樑時間、業主、設計者等與建築相關的資訊,這對於建物與當地歷史及文
化是相當重要的史料。尤其在日本建築習俗上,在上大樑前會舉行「上棟式」,由神社神官與業
主共同釘掛木牌(棟札)。--資料來源:http://www.fangsung.com.tw/about/about_info
在屋內發現的棟札,上面不僅記載了菅宮勝太郎的名字、建築日期外,
還寫上了守護神的名字:風向女神、五高龍神。
一聽到這個發現,這種穿越古今的感覺實在讓人太驚喜了呀!
進入展館大廳,除了歷史文物、老照片和說明展版外,會看見許多建築內部裝潢被拆除的痕跡。
將屋內的毀損的裝潢去除後,日式建築的骨架和建材便一覽無遺地展露出來。
儘管如此,這個建築歷史故事展,從許多細微的佈展中仍可看見新港教會團隊的用心喔!
在大廳左側,呈現老屋非常明顯的翻修歷程。
柱子內部為檜木實木建材,外層又再包覆上不同材質和工法的夾板,柱面上也陳列原本拆除過程的照片。
而地板切開一小塊後,也明顯發現裝修的三次歷史痕跡,
以及傳統日式房舍架高後的底層內觀(上圖&下圖)。
而大廳右側有一小塊鏡面磁磚的空間,是高端立醫生時期的裝潢,感覺還非常新~
這面牆以電視播放建築紀錄影片。
牆角、壁面,皆可看見老屋最原本的樣貌,
經過歲月和颱風的摧殘,老屋好幾處漏水嚴重,梁柱也有白蟻侵蝕的情形。
高端立醫生和其身為牧師的父親,接手菅宮勝太郎的寓所後,
在此設置了「高安醫院」,同時也重建新港教會。
當時成功鎮的醫療資源不發達,在高醫師長達50年的行醫歲月裡,
診所經常大排長籠,而高醫師的父親也利用診所候診室作為禮拜堂,
讓當時成功鎮的在地居民,不論是生理和心理,都在此地受到照顧與療癒。
老屋內模擬展示相關文物,牆面上也展示許多高醫生時期的老照片。
在診所服務的高端立醫生。
成功鎮居民在高安醫院前的合影老照片。
過去在醫院讓民眾候診的椅子仍相當完好,搭配牆面上的老照片,勾起許多成功在地鄉親的回憶!
現場展示的過去文物。
高醫師在成功鎮行醫50年間,壯年時期經常騎著重機來回奔馳在東海岸線為民眾看診,
夜裡也因經常有民眾按門鈴急診,行醫濟世50年如一日,深受成功在地人緬懷難忘!
而團隊在佈展時也不忘設計一些小巧思,利用過去「高安醫院」、「新港教會」等logo
製成紀念戳章,放在老屋內的不同角落,讓到此一遊的旅客們可以藉由戳章,蒐集故事作為紀念。
展館大廳一隅。
除此之外,新港教會也在此留下一些傳道的足跡,像是以羅馬拼音拼出台語發音,撰寫而成的聖經,
我試著拼音,無奈沒慧根還真的無法知道內文本意呀!
鋼琴上還陳列著過去禮拜時告知集會使用的鐘,聲音依舊清脆響亮呢!
而在高醫生時期後,新港教會以2千多萬元的價格,集合眾人之力,買下這種老屋,
1996-2014年間的靈修會館時期,
當時和教會一起奉獻心力的志工們,用15年的時間,以不同的義賣方式一起償還老屋房貸,
而這時期的老屋內裝堪稱完好,當時也以非常平易近人的價格,
優惠給來到成功當地的旅人或教友們作為暫時休憩的居所。
靈修會館時期留下來的住宿須知表。
接著準備轉往二樓,其實這整間老屋坪數寬廣,
不過因為許多空間在前年的颱風襲擊後嚴重漏水毀壞,所以僅開放部分區域。
而登上二樓的樓梯雖寬,但十分陡峭呀。
走上二樓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二樓的空中陽台,有許多的窗戶,採光十分明亮。
聽新港教會的團隊說,過去高醫生在這個戶外陽台種植他喜愛的蘭花,
不過後來因為有人偷蘭花,所以才又將整個空間裝修起來,成為現今看到的樣貌。
高醫生在小陽台的影像。
而二樓的空間大致保存完整,除了老照片和過去留下來的少數物品外,沒有太多的文物展示,
因為許多當時留下來非常復古風的家具,都因為前年的颱風毀損,加上老屋要拆除裝潢進行調查翻修,
所以先購置了一個貨櫃安置起來。
從過去的照片和住宿時期留下來的房號看來,過去這裡能接待的旅客也是不少,
而且屋內陳設充滿高醫生時期留下來的濃濃的復古風,所以直到現在,
都還會有少數幾通打來詢問住宿的電話呢!
而前面提到的「棟札」,可從二樓往屋頂上方看,便可瞧見完好立在屋頂樑柱上的手寫棟札。
老照片呈現過去成功街景,照片中為現今成功鎮中華路一帶,可看到還有許多傳統茅草屋和日式房舍。
過去的東海岸台11線仍是一條僅容一台車通行的泥路,照片為加母子灣。
菅宮勝太郎的後代來台灣掃墓的老照片。
回到一樓,大廳後方有民眾互動區。
民眾可以在插畫展版前方合影、寫下心得留言標籤,或透過FB打卡上傳,讓更多朋友認識、知道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這幢歷史建築夢想計畫,教會也有發行相關的周邊紀念商品,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由成功在地人繪製的系列水彩作品,細膩迷人,非常想要收藏!
有翻印製作成明信片喔!
手繪的成功街景。
手繪成功鎮街景(約在成功鎮通往三仙台一帶的道路街景)。
如想要支持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的朋友,也歡迎樂捐喔!
(古色古香的樂捐箱也是前人留下來的文物呢)
目前歷史建築外觀原本的圍牆已經不見,但從地面上的水泥顏色分界,可知過去的圍牆所在位置。
而歷史建築左側再往前行即是現今新港教會教友們例行聚會的教堂。
而歷史建築正左方的鐵皮小空間,目前有開設「莫啡定律」,
是一提供簡單飲品輕食的小空間,聽完故事、看完展,不妨坐在老屋前小憩,
一起聊聊對老屋未來的夢想和各種活化的點子。
老屋的戶外花園,簡潔幽靜。
從戶外簷廊仍可窺見老屋受損的情形。
老屋的過去集合了政治、醫療、信仰等多重功能,
未來的展望更充滿了許多想像,夢想計畫中寫道:
「... 初步的思考中,這個空間將可以成為成功鎮的文史及藝文展示中心,社區培力的教室,以觀光的角度來說,
更可配合傅義修士設計的新港教會禮拜堂,成為一個在地文化園區,甚至在走遠一點,它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青年
返鄉的平台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goo.gl/PMNL2z )
歡迎喜愛聽故事、喜愛老屋、歷史建築與文化保存的朋友來實際遊訪一趟吧!
【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中山東路59號
●電話:089-851074
●email:sinkangch1877@gmail.com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sinkangbuilding/?fref=ts